“不为觅封侯”出自唐代高适的《送兵到蓟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wéi mì fēng hóu,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不为觅封侯”全诗: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描写了将士们奔赴蓟北防线的壮丽场面和背后的辛酸心情。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译文:
在积雪覆盖的大地上,看起来天与地相隔遥远,军队驻扎在连绵的边塞中备感忧愁。
谁能理解我们奔赴此行,不是为了追求封侯荣耀。
这首诗通过描述积雪和天空的遥远,勾勒出战士们扎营在边防线上所感受到的凄凉和无奈。诗中写到“屯军连塞愁”,表达了军队在防守蓟北的边塞时的忧愁情绪。在边塞上长期驻守,孤立无援,面临寒冷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士兵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沉重。
然而,诗人并没有将这种痛苦和困扰归因于功名利禄的追逐,而是强调了士兵们奔赴此行并非为了寻求个人的功利,而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安全而坚守边界。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士兵们的赞扬和敬意,并且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整首诗以简练而有力的词汇和明确的意象,将军队在边防线上的场景和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描述战士们的苦楚和坚忍,诗词表达了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弘扬了士兵的职责和精神。
sòng bīng dào jì běi
送兵到蓟北
jī xuě yǔ tiān jiǒng, tún jūn lián sāi chóu.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shéi zhī cǐ xíng mài, bù wéi mì fēng hóu.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拼音:bù wéi mì fēng hóu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