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苍苍茂苑东”出自唐代许浑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ì shù cāng cāng mào yuàn d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树苍苍茂苑东”全诗: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
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
门掩竹斋微有月,棹移兰渚淡无风。
欲知此路堪惆怅,菱叶蓼花连故宫。
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
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
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
门掩竹斋微有月,棹移兰渚淡无风。
欲知此路堪愁怅,菱叶蓼花连故宫。
诗词中文译文:
早晨从楞伽寺起航,在路上有所怀念。
苑东的碧树茂盛,美好的约定显得遥远无穷。
一声山鸟鸣,曙光透出云外,万点水中的萤火虫在秋草间闪烁。
门掩着竹斋,微弱的月光闪烁,船桨轻轻划过兰渚湖面,无风拂过。
想要知道这条路令人愁怅的原因,菱叶和蓼花延绵至故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晨从楞伽寺出发的船行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往事和旧友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和环境,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的碧树苍苍,茂盛的景象与佳期的迢递形成对比,凸显了与旧友的相逢的渴望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山鸟的鸣叫、曙光透过云层、萤火虫在秋草中闪烁的描写,增添了诗中的宁静和祥和之感。门掩着竹斋,微弱的月光和无风的湖面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寺庙的宁静以及船行的安静和顺畅。
最后两句“欲知此路堪愁怅,菱叶蓼花连故宫”,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绪和惆怅之情。菱叶和蓼花连到故宫,反映了诗人对旧日时光的留恋和惋惜。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环境来描写诗人的内心感触,透露出对过去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追忆,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清新和超脱的情感态度。
zì léng jiā sì chén qǐ fàn zhōu, dào zhōng yǒu huái
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
bì shù cāng cāng mào yuàn dōng, jiā qī tiáo dì lù hé qióng.
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
yī shēng shān niǎo shǔ yún wài,
一声山鸟曙云外,
wàn diǎn shuǐ yíng qiū cǎo zhōng.
万点水萤秋草中。
mén yǎn zhú zhāi wēi yǒu yuè, zhào yí lán zhǔ dàn wú fēng.
门掩竹斋微有月,棹移兰渚淡无风。
yù zhī cǐ lù kān chóu chàng, líng yè liǎo huā lián gù gōng.
欲知此路堪惆怅,菱叶蓼花连故宫。
拼音:bì shù cāng cāng mào yuàn dō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由于南唐编《千家诗》时出错,导致《清明》一诗的作者至今仍误传为杜牧,在此改正。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